津交易APP
|
微信公眾號
022-58101058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2022年11月第11期【精品文章】推介——論大歷史觀和大格局觀下的中國要素型改革趨勢
時間:2022-12-2 12:51:48 作者:天津產權

論大歷史觀和大格局觀下的中國要素型改革趨勢

◎常修澤

編者按:

在世界百年變局之下,中國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經濟發(fā)展、經濟改革、經濟開放面臨著諸多問題,觀念與現(xiàn)實糾纏,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怎樣思辨,如何解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和產權理論專家常修澤先生以大歷史觀和大格局觀寫就的《中國經濟三型趨勢論》(《上海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一文或有所啟示。該文指明經濟改革重點在于要素改革,并在第二部分詳細論述了“要素型改革”,指明了改革中的堵點、難點以及著力點,對于廣大產權界讀者來說具有啟發(fā)作用。特別是其中關于探討“資本趨利性”所形成“要素中性范疇論”值得關注。本刊特選取“要素型改革”進行刊登,以饗讀者。

從市場體系大廈的“鋼筋”論起

近期,國家發(fā)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意見》,旨在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但引起熱議,焦點在于“統(tǒng)”字,這也難免,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其最大的弊端就是“統(tǒng)”得過多,“統(tǒng)”得過死,一見 “統(tǒng)”字,就特別敏感,擔心計劃經濟回潮。如果說構成市場體系大廈有三大要件,那么三大要件是什么?筆者認為:第一,“市場主體是根基”。中國現(xiàn)在有多少市場主體?1.6億,基礎很雄厚,必須保護好。第二,“要素市場是鋼筋”。市場體系里固然有商品市場,但“最硬核”的東西是要素市場,這是中國市場體系的支撐。第三,“三大機制是水泥”。三大機制即是市場經濟的供需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這三大機制貫通于整個市場體系之中。既然“要素市場是鋼筋”,下一步,應該特別關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問題。本文擬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情況對要素型改革再作新的探討。

要素三論:文明因應論、中性范疇論與產權要素三全論

1.關于要素的文明因應論

一般地說,生產要素是經濟過程中所投入的資源。這里說的經濟過程,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包括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分配過程和總過程。因此,具體而言,經濟過程所投入的資源,理應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所投入的各種資源。

那么,迄今為止,在經濟過程中,已經認識到投入哪些資源呢?需要以大歷史觀和大格局觀來進行考察。

以大歷史觀考察,生產要素是應人類文明之“運”而生的。與農耕文明相適應,勞動、土地二要素首先出場。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曾任愛爾蘭土地測量總監(jiān)的威廉·配第留下名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后來,與工業(yè)文明相適應,資本要素橫空出世。《資本論》的著者馬克思最卓越的貢獻就是縱橫內外“論資本”。再隨著工業(yè)文明的演進,知識、技術與管理要素作用凸顯,馬克思提出“科技是生產力”“管理是樂隊指揮”等萌芽思想。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共十五大增列了技術要素;中共十六大增列了管理要素;當代社會隨著信息革命爆發(fā),因應數(shù)字文明浪潮,數(shù)據(jù)要素大顯身手,成為最新的要素。就這樣,勞動、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和數(shù)據(jù)七大要素,一個個先后粉墨登場,時間上具有繼起性,與人類文明發(fā)展階段相適應。

以大格局觀考察,順當今之勢,上述要素不僅在時間上具有繼起性,而且在空間上具有并存性:勞動、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和數(shù)據(jù)等七大要素,在各自領域發(fā)揮作用,各顯神能。需要指出,把握生產要素的定義應該準確全面,即樹立“要素內涵全面觀”。例如,土地要素不只是“地面”或“地表”,而且包括地下的礦產資源、地上的森林、草原、江河湖泊和空間等一切自然資源;資本不只含物質資本,而且包括人力資本(筆者稱為“人本要素產權”);而管理要素細分的話,又有一般管理和指揮管理之別,特別是在智能化條件下,一般管理可歸之于勞動要素范疇;指揮管理作為決策、指揮并承擔風險者,屬于企業(yè)家管理要素范疇。簡言之,土地要素、資本要素,不可窄化;管理要素不可泛化,把握適度為好。

2.關于要素的“中性范疇論”

根據(jù)筆者的研究,當代七大要素按類型區(qū)分,可分為三類型。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四要素可歸之于人本要素型;土地、資本可歸之于物本要素型;數(shù)據(jù)要素可歸之于人與物信息要素混合型。無論是人本要素型、物本要素型,還是人與物信息要素混合型,作為要素都是工具而已。若問它姓啥?盡管既有“勞”又有“資”,但是它既不姓“社”,也不姓“資”,而是屬于中性范疇。它就好比是一節(jié)節(jié)車廂,看它掛在哪個火車頭上。若掛在社會主義的火車頭上,就為社會主義服務;若掛在資本主義的火車頭上,就為資本主義服務。實事求是,即為中性范疇論。

現(xiàn)在爭論的焦點在于所謂資本的逐利性。一個時期以來,資本的逐利性成為熱議話題,甚至把資本的逐利性作為資本的丑陋之處。其實,這是缺乏理性分析的。

按照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和資本的自身屬性,資本確實是逐利的。但筆者認為,資本的逐利性也是一個中性范疇,逐利性本身無所謂丑美,關鍵在于,你指的是哪種社會條件下的資本?即使同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本,針對每種具體資本,它是如何逐利的?它為誰逐利?逐利之后歸于誰?尤其是在中國現(xiàn)階段逐利性同時引發(fā)“資本創(chuàng)造價值”和所謂“資本野蠻生長”的情況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這些都要具體分析,不可任意貶損。

我們要面對現(xiàn)實。以《2021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報告》為例,2020年,500家民營企業(yè)稅后凈利潤為1.96萬億元,納稅總額達1.36萬億元(全國4000多萬家民營企業(yè)納稅超過50%,一度超過60%)。試問:這些民營企業(yè)資本的逐利性,何丑之有?

同時,在中國,也不只有民營資本,還有國有資本,國有資本沒有逐利性嗎?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2022年前四個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利潤總額(稅后)12824億元,稅費收入總額19967億元。這些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資本的逐利性何丑之有?

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排除形形色色的各類企業(yè)中,某些微觀主體確也存在“資本的不合理逐利”問題,應當加強監(jiān)管、引導與規(guī)范,促其健康發(fā)展。但是不應該把支流當成主流,尤其不應該把資本主義社會(前期)流行的那句。“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搬到今天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資本審視中來。

總之,作為政府決策者、企業(yè)家和理論工作者,應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但不應該把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等同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中國確實需要依法對資本實施有效監(jiān)管,以支持和引導資本的規(guī)范和健康發(fā)展,但是,對資本的逐利性這樣一個“中性范疇”,不應該作為一個負面的經濟范疇而加以貶損。

3.關于“產權要素三全論”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边@里,明確提出新階段“改革兩大重點”。那么,要素市場化配置與完善產權制度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要素與產權是兩個獨立但又有交叉的概念:“有產權的不都是要素,但是,凡是要素都有自己的產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產權要素三全論”。

(1) 橫向之全:范圍全覆蓋。產權內涵,不僅包括人們熟悉的物權、債權、股權,還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環(huán)境產權和各種人本要素產權(如知識產權、技術產權、勞動力產權、管理產權)等。簡言之,廣義產權,廣到天(環(huán)境產權,如“碳產權”);廣到地(各種自然資源,土地、礦山、森林等以及風能、太陽能等);廣到人(勞權、知權、技權、管權等人本要素產權),從而形成“廣義產權體系論”。

(2)縱向之全:過程全貫通。要素運動的四個過程都貫穿產權。識別確立過程——要素產權界定;使用生產過程——要素產權配置;流通運轉過程——要素產權交易;消耗保護過程——要素產權保護。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完善各類要素的產權界定、產權配置、產權交易、產權保護制度。產權均貫通其中。

(3)內核之全:生命全周期??傮w觀之,產權是生產要素的生命。分體觀之,勞權是勞動要素的生命;地權是土地要素的生命;資權是資本要素(股票、債券、非標資本品)的生命;知權、技權是知識與技術要素的生命;數(shù)權是數(shù)據(jù)要素的生命;管權是管理要素的生命。失去產權,要素也就失去生命,徒成一個個空殼而已?;谏鲜觥爱a權要素三全論”,筆者得出結論:要素與產權是形神兼?zhèn)涞囊粋€整體,要素市場化配置實則是產權配置。

要素配置市場化“攻堅”的三大邏輯:

改革邏輯、經濟發(fā)展邏輯、人的發(fā)展邏輯

1.改革自身的邏輯:“下半場”攻堅中國改革從1978年12月迄今已近44年。經過“上半場”的努力,商品市場這一塊,已經放開97%,政府控制的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部分只占3%。商品市場部分大體可以說“輕舟已過萬重山”。但是,要素市場的放開比較遲緩。首先,土地、資本領域放開不夠,無論是土地的市場化,還是利率的市場化,都是短板;其次,人本要素領域,無論是知識的市場化,還是技術的市場化,無論是勞動力的市場化,還是企業(yè)家的市場化,更是短板中的短板。中國改革的“戰(zhàn)車”,不可避免地要開到要素的面前。這是改革自身邏輯的貫通使然。

2.經濟發(fā)展邏輯:堵點就“堵”在這里從發(fā)展角度來說,近年來國家提出“暢通國內大循環(huán)”,但對該問題的理解,一些論者還是停留在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商品市場的統(tǒng)一化方面。殊不知,中國國內循環(huán)不暢的關鍵堵點就“堵”在要素市場上。不僅物本要素的土地與資本市場處于分割狀態(tài),而且作為人本要素的勞動力市場、知識技術市場和企業(yè)家市場也處于隔離狀態(tài);至于人與物信息混合型的數(shù)據(jù)市場因其復雜性更沒有暢通循環(huán)。中國要解決結構性矛盾,構建產業(yè)鏈、供應鏈、價值鏈,特別是要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都需要靠要素的合理流動,尤其需要挖掘知識、技術、勞動力、管理以及土地、資本的內在潛力(其中的內在潛力是巨大的)。經濟發(fā)展呼喚要素市場化必須改革攻堅。

3.人的發(fā)展邏輯:建設“人”的現(xiàn)代化強國所必需中國改革發(fā)展的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新體制的本質,中共十九大報告有一句話講得很深刻,“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人民的三權,牽涉的社會面很廣泛:勞權,涉及勞動者;知識產權涉及知識分子、科研者;技術產權涉及技術工程人員,包括大國工匠;管理產權,涉及指揮管理者;至于人與物信息混合型數(shù)據(jù)要素產權,更涉及公民的各種信息權利及其隱私。因此,今天研究要素市場化問題,應該有一個如拙著《人本體制論》的副標題“以人的發(fā)展及其體制安排研究”這樣一個視角。中國現(xiàn)在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所要追求的不只是“物”的現(xiàn)代化強國,更重要的是“人”的現(xiàn)代化強國。筆者認為,中國的要素市場化進程,是一場系統(tǒng)、深刻的社會變革。其切入點可先從生產力領域切入,但切入之后,改革的“戰(zhàn)車”將會開到生產關系領域,引發(fā)生產關系的變革;再深入進去,就不可避免地呼喚上層建筑的變革。這種由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系統(tǒng)性改革,必然要求推進人本要素的市場化改革。

怎么推進:三類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基本的思路,是從實際出發(fā),按不同類型推,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大體可分為以下三條線展開。

1.人本要素:勞動、知識技術與企業(yè)家管理市場的主要著力點

第一個人本要素是勞動,所建市場可稱為“勞動力市場”。突出看點是戶籍制度改革。從1958年開始,中國出現(xiàn)了城市與農村分割以致隔離的二元戶籍制度,這種制度是對人的發(fā)展的一種阻遏,是勞動力流動的最大掣肘因素。問題的復雜性在于中國的680多個大、中、小城市情況各不相同。其中,大城市又分成超大、特大和一般大城市。根據(jù)實際情況,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取消;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全面放寬。一些超大城市可采取“積分入戶”的辦法。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勞動力才真正流動起來。

另一個看點是勞動者技能技術評價(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工匠)。應該為技能人才建立職業(yè)技能等級制度。有關部門已經提出《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yè)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由低到高,設立包括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在內的“新八級制”。建議發(fā)揚1984年莫干山會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真正為底層的勞動者提供向上流動的通道。

第二個和第三個人本要素是知識與技術,這是兩個要素,但在建立市場時可以一體化運行。知識技術市場化,最大的看點就是技術人才的“職務發(fā)明成果的產權落實”。此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筆者在《廣義產權論》(2009)中曾提出:“應將這部分‘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分配給具體創(chuàng)造該‘知識’產權的技術人員?!奔础胺譃閮刹糠?,一部分為該單位所有,另一部分由技術人員持有”。但是,這些年有幾位科技專家因“職務發(fā)明成果的產權”問題而被處理?,F(xiàn)在,按照改革新趨勢,國家已經決定,職務發(fā)明成果一部分應該界定給職務發(fā)明的科研人員,這就可以調動廣大知識分子、技術人員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第四個人本要素是管理要素:企業(yè)家管理市場。2017年,筆者在《企業(yè)家階層新論》中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企業(yè)家的“特質內涵”需要作出新的界定:作為“創(chuàng)建企業(yè)并擔任經營管理職責的指揮者”,企業(yè)家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情操”“復合經濟人”三合一的特質。這是新時代企業(yè)家的重要標志。

五年過去了,當前企業(yè)家面臨的問題以及客觀環(huán)境更為復雜。有關文件雖然提到“管理要素”,但并未提及企業(yè)家管理市場,這是一個缺憾。當然,仔細研究起來,個中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涉及國企經營者如何確定的問題。建議思路打開:首先,國企之外的民營企業(yè)家應該走向市場;其次,即使國企經營者,也可以在“組織管住資格,嚴格市場把門”的前提下,建立大框架下的“企業(yè)家管理市場”,然后由董事會從模擬市場上選拔經營者,這終究比“一對一”的行政配置做法更具靈活性。從世界局勢和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著眼,中國應該珍惜企業(yè)家這樣一種“稀缺的要素”,注重發(fā)揮這一群體在改革、開放、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樂隊指揮”才能,尤其要激發(fā)和保護企業(yè)家精神,企業(yè)家管理市場不可或缺。

2.物本要素:土地與資本市場化主要著力點

土地要素(這里主要講“地面”,“地下”部分另議)主要是“三塊地”(即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地、宅基地)。按照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思路,“三塊地”要逐步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的著力點是由過去政府征地、政府招拍掛改為農民集體自己來招拍掛,農民直接進入土地市場。農地主要是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權是農戶的,承包權的經營權是可以流轉的。宅基地,歷史沿革頗為復雜,現(xiàn)在也應推進“三權分置”:宅基地所有權是集體的,宅基地資格權是宅基地住戶的,看點在于資格權的使用權是可以流轉的?!叭龎K地”市場放活后,農民除獲得勞動收入以外,還可從“三塊地”改革中獲得一部分財產性收入,這將大大有利于農民逐步走向期盼的富裕。

至于地下的礦產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資源等,理論上也屬于土地范疇,尤其是烏克蘭危機后,石油、天然氣資源產業(yè)鏈和價值鏈更引世人關注。因篇幅原因,擬另議。

物本要素中的資本市場人們比較熟悉,主要是股票、債券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有了一定發(fā)展,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如:證券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質量待提高;特別是一再宣稱的“利率市場化”進展遲緩,資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改革迄今尚未“破題”。最近一段時間因俄烏沖突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異動很大,明顯動蕩。世界格局的變化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市場化,都呼喚資本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

除標準型資本市場之外,還有非標資本市場,這就是中國的產權交易市場。經過三十多年發(fā)展,中國已經建立兩百多個產權交易市場。據(jù)筆者實地調查,現(xiàn)在的產權交易市場已經不僅交易資本,而且還交易土地以及知識技術數(shù)據(jù)等要素,準確地說,是一種除勞動力和企業(yè)家之外的“非標多要素市場”(但不能稱“非標全要素市場”),值得各界關注。

3.人與物信息要素混合型:數(shù)據(jù)市場化著力點

數(shù)據(jù)是一個新的要素,也將形成一個新的要素市場。隨著信息革命的爆發(fā),數(shù)據(jù)的價值越發(fā)重要。數(shù)據(jù)市場化的最大看點是數(shù)據(jù)的產權界定:其一,誰的權?主體是誰?是被采集者,還是采集者、加工整理者的權?其二,什么權?客體是什么?是數(shù)據(jù)的所有權、使用權、運營權還是收益權?其三,權利性質是什么?是人身權、人格權還是財產權?其四,國家的數(shù)據(jù)主權、管轄權如何確定?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數(shù)據(jù)產權的界定、配置、交易和保護體系。更重要的是,數(shù)據(jù)問題涉及兩條高壓線:國家安全高壓線與個人隱私高壓線。怎么辦?必須確保安全有序流動。在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的前提之下,數(shù)據(jù)如何雙軌運作,即屬于公共產品性質的信息數(shù)據(jù),如何及時地提供給全體社會成員?私人產品性質的信息數(shù)據(jù)如何有償轉讓或交易?以及有償轉讓或交易體系中價格如何確定?總之,數(shù)據(jù)可能是最復雜的要素之一,尚有許多未知的“必然王國”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注釋:

①相關論述可參見常修澤《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再探討》,載于《改革與戰(zhàn)略》2020年第9期;常修澤、何亞斌 《要素市場化配置及其產權市場的命運 ——產權“生產要素生命論”探討》,載于《產權導刊》2020年第6期。

②相關論述可參見常修澤 《廣義產權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出版;常修澤 《天地人產權論》,載于《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17期“新華觀察”欄目長篇轉載。

③對此問題的討論可參見蔡繼明 《應在穩(wěn)慎前提下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載于中國經濟新聞網(wǎng)(2022-03-10)。此問題代表性論文請見:李江濤、熊柴、蔡繼明 《開啟城鄉(xiāng)土地產權同權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新里程》,載于《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

 

未標題-1.jpg

 掃描二維碼可下載

 產權導刊訂閱回執(zhí)

咨詢投訴熱線: 022-58101058 地址:天津市河西區(qū)瓊州道103-1號